挽李小溪 其四

仙李由来公与侯,宋唐相望尽名流。
金銮论事嗟无地,往溯天风记玉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小溪 其四》是宋代文学家马廷鸾的作品

《挽李小溪 其四》的原文如下:
仙李由来公与侯,宋唐相望尽名流。金銮论事嗟无地,往溯天风记玉楼。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李小溪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才华的赞赏。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李小溪才德的钦佩以及对其命运的惋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文人的无奈之情。

马廷鸾是宋代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人,幼年丧父,却依然刻苦读书。他在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参加乙未科省试,荣获第一名,殿试为第四。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升至宰相高位。然而,度宗朝时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马廷鸾虽才华出众却无法施展抱负,终因政治原因引退。

诗中的“仙李”指的是李小溪,而“公与侯”则暗指宋朝的官员们。诗中提到了李小溪在宋朝和唐朝之间享有盛誉,成为名流中的佼佼者。这反映出李小溪不仅才德兼备,还受到当时的社会赞誉。

“金銮论事嗟无地”一句,描绘了李小溪在政治上的困境。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在政治斗争激烈的南宋时期,他未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甚至感到无地容身。这里的“金銮”指的是朝廷,暗示了李小溪的政治失意和无力回天的悲哀。

最后两句“往溯天风记玉楼”,则是诗人对李小溪的怀念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通过“玉楼”,诗人传达了对李小溪高尚品格的赞美和对其未来成功的期盼。

《挽李小溪 其四》不仅是一首表现友情和才华的诗歌,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了解这首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故友的深情厚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