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间官屋老湖滨,孺子名声日日新。
下榻本非天上事,后人空自愧前人。
孺子祠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孺子祠堂》是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凭吊徐孺子,表达了对这位有骨气读书人的敬慕之情,同时也抒发了高士不得重用的寂寞情怀。
《徐孺子祠堂》的创作背景与作者黄庭坚的生平密切相关。黄庭坚生活在南宋时期,是一个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的文人。他早年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江西宜春,晚年又因文字狱而多次受到牵连。这种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黄庭坚对历史上的隐士产生了深切的怀念和敬慕之情。徐孺子作为东汉时期的高士,其高尚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黄庭坚,使他决定写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敬意。
在《徐孺子祠堂》这首诗中,黄庭坚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描绘徐孺子的住所和生活环境,传达了他对这位古代高士深深的敬仰之情。诗中的“乔木幽人三亩宅”形象地勾勒出徐孺子隐居的环境,而“生刍一束向谁论”则表达了对徐孺子生前清高孤傲性格的赞美。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黄庭坚个人的情感世界,他的孤独和无奈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徐孺子祠堂》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历史人物敬慕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黄庭坚的文学才华,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