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日杂兴 其二

物理情不齐,人生各有好。
所好傥不获,亦各骋奇巧。
浅者不及门,深者入堂奥。
名利工欺人,市朝徒胶胶。
所得无几何,舌焦唇亦燥。
其间狭劣者,不售辄复躁。
亦有操金珠,侯门致私祷。
葡萄得凉州,所求辄复效。
舐痔或尝粪,车服夸新好。
吾唯戒妻奴,酒熟宜予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九日杂兴 其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著名诗作,出自《全唐诗》第36卷第170页。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洛阳,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作为中唐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句原文及翻译
  • 原文:“世途多礼数,鹏鴳各逍遥。何事陶彭泽,抛官为折腰。”
  • 翻译:世间的道路充满礼节,而像大鹏和鴳鸟这样的自由生物都各自逍遥自在。为什么要像陶渊明那样抛弃官职,只为迎合世俗呢?
  1. 诗歌赏析
  • 首句“世途多礼数”,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评,指出人们在复杂的官场中往往受到过多的束缚和礼仪的约束,无法自由地追求个人的理想和幸福。
  • “鹏鴳各逍遥”则用两种动物——大鹏和鴳鸟——来象征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大鹏在高空飞翔,象征着超脱;鴳鸟则栖息在低矮的地方,享受自然的自由与宁静。这反映了诗人对不同生活选择的赞赏和向往。
  • 最后一句“何事陶彭泽,抛官为折腰”则是诗人对陶渊明的引用,表达了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的羡慕和敬仰。他认为陶渊明放弃官场的纷扰,选择了归隐的生活,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刘禹锡的《十九日杂兴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慨和时代思考的诗歌,更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一种深刻反映。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清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