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钦夫觅纸

蜀江捣麻色胜玉,百金才能致一幅。
君家入则充栋宇,再拜未肯乞纤粟。
为君破悭作此诗,担囊揭箧应有时。
比邻寒亡忌唇齿,君但勤渠送川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从张钦夫觅纸》是宋代诗人张孝祥的作品。下面将对其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从张钦夫觅纸》的作者是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宋和州乌江人。他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年时全家迁至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在南宋时期,张孝祥因政治原因曾遭受秦桧的忌惮,但最终仍以他的诗文成就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2. 原文节选:《从张钦夫觅纸》这首诗通过描绘蜀江捣麻的情景和对友人的慷慨赠与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之情。诗中写道:“蜀江捣麻色胜玉,百金才能致一幅。”这句话反映了当时蜀江地区麻质精良,价值不菲,而获得这样的好材料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3. 整体翻译:诗中的语言质朴而又充满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文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重视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例如,“君家入则充栋宇”表达了朋友的家业兴旺,而“再拜未肯乞纤粟”则显示了朋友的谦逊和大度。
  4. 词句注释:诗句中的“比邻”可能指的是邻居或同行之人,“寒亡”可能是指因寒冷而死的人,“破悭”意味着打破吝啬,“担囊”指的是携带行囊,“挑箧”则是指挑着竹箱等。这些词汇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5. 白话译文:诗的白话版可能是这样描述的:“蜀江的麻布质地细腻色泽如玉,百金也难以购得一幅。”这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蜀江麻布质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获取这些珍贵材料的难度和代价。诗中提到的“担囊揭箧应有时”,可能是指在某种特定场合下才会赠送这种珍贵的礼物。
  6. 创作背景:《从张钦夫觅纸》的创作背景是张孝祥为了表达对好友的感谢之情而作。在宋代社会,文人之间互相赠送高质量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一种常见的礼仪,象征着友谊和尊重。因此,这首七言诗不仅是对友情的赞美,也是对当时文化风尚的一种体现。
  7. 名家点评:对于张孝祥的这首作品,后世有很多学者和文学评论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张孝祥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8. 轶事典故:据传,张孝祥曾在一次宴会上向朋友表达了想要得到一幅蜀江麻布的愿望,但朋友却婉拒了他。张孝祥深感失望,于是在后来的一次宴会上写下了这首诗,以此来表达他对这份友情的珍视和感激。
  9. 作品赏析鉴赏:《从张钦夫觅纸》作为一首七言诗,其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际互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界的元素,也有人文社会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从张钦夫觅纸》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它更是张孝祥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