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聚寺东亭

野色秋光共泬寥,水村篱落晚烟交。
拄筇回就下山路,行看斜阳隐树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慧聚寺东亭》是宋代诗人张方平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张方平(1007年—1083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时期应天府宋城人。他是宋仁宗景祐元年的举人,后在西夏入侵时上书提出抗敌策略,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因反对新法而多次被贬至边远地方任职。晚年回到京城,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到官场,再到政治斗争的过程。

  2. 作品原文
    野色秋光共泬寥,水村篱落晚烟交。
    拄筇回就下山路,行看斜阳隐树梢。

  3. 作品赏析

  • 意象描绘:《慧聚寺东亭》中的“野色秋光”与“水村篱落”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自然景观。晚烟交织在水边村落之间,增添了几分幽静与神秘感。
  • 情感表达:诗中的“拄筇回就下山路”,表达了诗人行走于山间小路时的轻松与自在。而“行看斜阳隐树梢”,则描绘了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树梢上的景象,传达了一种时光流逝、岁月静好的情感。
  1.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张方平任翰林学士期间,他在朝廷中积极谏言,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游慧聚寺后所作,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感悟。

  2. 艺术特点

  • 语言风格:诗中使用了朴素自然的语言,通过简洁的词汇传达深刻的意境。如“水村篱落”和“斜阳隐树梢”这样的句子,既描绘了景象,又富有哲理。
  • 结构布局:整首诗分为两部分,前两句描写景色,后两句抒发情感。这种结构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
  1. 历史影响:虽然这首诗本身不是非常出名,但其背后的历史人物张方平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通过对《慧聚寺东亭》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慧聚寺东亭》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