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木犀

不随秋月閟天香,冰雪丛中见缕黄。
却得清寒惜花地,少须梅影慰孤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轩木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创作的一首诗。张栻,字南轩,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是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末年的绵竹市人民公园桂香亭处,诗中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到感悟,也表达了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具体如下:

  1. 作者简介
  • 张栻,号南轩,谥号“宣公”,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不仅是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
  • 在政治生涯中,张栻担任过多个要职,其中包括右文殿修撰,负责文化教育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著作。
  1. 诗歌原文:《南轩木犀》
    不随秋月閟天香,冰雪丛中见缕黄。
    却得清寒惜花地,少须梅影慰孤芳。
  2. 诗歌赏析: 张栻的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冬日景象。首句“不随秋月閟天香,冰雪丛中见缕黄。”表达了即便在严寒的冬天,自然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芬芳。接着,“却得清寒惜花地,少须梅影慰孤芳。”则揭示了梅花在寒冷中独自绽放的美,为那些孤独的心灵带来慰藉。

张栻的《南轩木犀》不仅展现了宋代文学的美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这首诗及其作者通过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献,并继续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