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荆州所寄 其五

明时未可废谭兵,壮岁宁容便乞身。
何人为向沙头去,凭仗慇勤一问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张荆州所寄 其五》是宋代诗人张栻所写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明时未可废谭兵,壮岁宁容便乞身。何人为向沙头去,凭仗慇懃一问津。

  2. 作品背景

  • 张栻,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
  • 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1. 诗句解析
  • “明时未可废谭兵”:意味着在当前的时代里,国家不应放弃军事防御的考虑。
  • “壮岁宁容便乞身”:表达了作者认为在壮年的时期,不应该轻易放弃官职,追求个人的安逸。
  • “何人为向沙头去”:询问谁还会向着沙洲而去,可能是对一个特定的人物或者情境的提问。
  • “凭仗慇懃一问津”:表示希望能得到那个人的关心和理解,就如同船只在困难的时候需要寻求渡口一样。
  1. 主题探讨
  •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面对国家大事和个人进退之间的矛盾和抉择,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 诗中通过对比“壮岁”和“明时”的不同选择,强调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文学价值
  • 作为宋代诗歌,《和张荆州所寄 其五》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
  • 诗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

《和张荆州所寄 其五》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和思考的作品,也是反映宋代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担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