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道士观南山三首 其二

山似围屏六曲开,小溪如带傍山来。
结庐溪北对山住,俗驾何妨且勒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李道士观南山三首 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当时杜甫在成都草堂。李道士是一位得道的方士,与杜甫有交往。他住在成都西郊的青羊宫里,杜甫常去拜访他。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拜谒李道士时所作,借以表达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原文如下: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看寄远山人,书来多苦咽。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

  • “北山白云里”:描绘出一幅宁静、幽远的山水画面。在北方的一座高山上,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这里的“北山”指的是四川的岷山,而“白云”则形容山上云雾缭绕的景象。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隐者自怡悦”:这里指的可能是李道士。隐者通常指隐居山林的人,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喜悦。而诗人则通过拜谒李道士这一行为,表现出对隐者的尊敬与敬仰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心境,即渴望远离尘世纷扰,寻找心灵的安宁。

  • “相望始登高”:这里的“相望”表示两人相对而立的意思。诗人与李道士一同登上高处,放眼望去,只见四周美景尽收眼底。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这种心情的变化,使得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身世遭遇,从而引发了内心的感慨与思考。

  • “心随雁飞灭”: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诗人的心情比作大雁在空中飞翔的情景。当大雁飞过天空时,它们的身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最终消失在视野中。这正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和不安。而“灭”字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使其更加明显而深刻。

  •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所感受到的忧愁情绪。由于天色渐暗,周围的景色也显得朦胧而模糊,这无疑增加了诗人心中那份淡淡的忧郁和失落感。而当秋天到来之际,天气逐渐转凉,万物开始凋零,这也使得诗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孤独感。

  • “看寄远山人,书来多苦咽”:这句诗透露出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尽管他们相隔遥远,但诗人依然时刻关注着对方的消息。每当收到书信时,心中难免泛起涟漪。虽然这些书信可能充满了苦涩与辛酸,但诗人仍会仔细品味其中的内容,从中汲取力量与勇气继续前行。

《次韵李道士观南山三首 其二》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功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百态。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