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嗟无与,衰残亦任时。
岁华髭鬓上,心事水云知。
尚若泠然善,何能养就儿。
数篇存雅道,三复愧新诗。
和同官问耳疾六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同官问耳疾六首其二》是宋代曹勋的作品。这首诗通过钟鼓之声与岁月流转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衰老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盼,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仍保持高尚情操的决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曹勋(约1126年—约1193年),字公权,一字源道,号松乡,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南宋初年大臣、画家、书画家,徽宗宣和间进士,历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曹勋以文学著称,尤其擅于诗词。他在靖康年间被金国俘虏至北方,后逃归南宋,其事迹多记载于史册,为后世所传颂。
诗歌原文及译文:
原文:
钟鼓嗟无与,衰残亦任时。
岁华髭鬓上,心事水云知。
尚若泠然善,何能养就儿。
数篇存雅道,三复愧新诗。译文:
钟鼓声中感叹岁月无情,我虽已衰残但顺其自然。
鬓角生出了岁月的痕迹,心中所想却如水云般清澈。
虽然我仍保持着清冷的本性,却无法养育出贤明的子嗣。
我的几篇作品仅存雅道之心,再三阅读深感自己愧对新诗之美。
- 诗歌解析:
- 首句“钟鼓嗟无与”:诗人以钟鼓之声响起,暗喻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 次句“衰残亦任时”:尽管诗人已经衰老,但他仍然接受了这种自然状态,不再强求改变。
- 第三句“岁华髭鬓上”:岁月在鬓角留下痕迹,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
- 第四句“心事水云知”: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比作水云,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 末句“尚若泠然善”:尽管诗人有着清冷的性格,但他并未因此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 第五句“何能养就儿”:表达了诗人对于后代的期望和担忧,希望他们能够继承自己的优秀品质。
- 第六句“数篇存雅道”:诗人认为自己的作品仍保留着高雅的志向和道德准则。
- 第七句“三复愧新诗”:诗人在反复阅读自己的新诗时,深感惭愧,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 诗歌主题:
- 人生感悟:诗人通过对钟鼓声、岁月、鬓发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反映出对人生无常和衰老的深刻认识。
- 内心世界:诗中的“心事水云知”、“尚若泠然善”等表述,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 道德追求:诗中的“数篇存雅道”和“三复愧新诗”,展现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和自我反思。
-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人巧妙地将钟鼓声、岁月痕迹、水云等元素融入到诗歌中,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钟鼓”、“鬓发”、“水云”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优美:诗歌采用了典雅的语言风格,体现了宋代诗词的艺术韵味。
- 历史背景:
- 靖康之难: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入侵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军俘掠北去,史称“靖康之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许多文人墨客也因此遭受不幸。曹勋作为当时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作品也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文人心态。
- 南渡后的生活:建炎元年(1127年),曹勋逃离汴京,逃往南京(今河南商丘),并向宋高宗上奏御衣书,请求招募敢死之士抗金。之后,曹勋继续留在南方生活和创作。这一时期的动荡局势和个人流亡经历,使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深沉的情感和忧虑。
《和同官问耳疾六首其二》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还能领悟到他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对后代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