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三十三首 其二十五

碧甲红芽物象新,天声震耀仰尧仁。
只应露布来非晚,移跸中原烂漫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宫词三十三首其二十五是一首宋代的诗歌,由曹勋所写。这首诗以生动的物象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繁荣。下面将详细探讨宫词:

  1. 作者背景
  • 曹勋(1093年—1159年),字公权,一字微底,号松隐,北宋末南宋初著名文学家、画家。他生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05年),卒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曹勋一生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转变,身处动荡的历史时期,但他在文学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诗作多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曹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画家。他的画作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与苏轼等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他的作品以山水画见长,尤其擅长表现江南水乡的美景,其画作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诗歌原文
    碧甲红芽物象新,天声震耀仰尧仁。
    只应露布来非晚,移跸中原烂漫春。

  2. 诗歌赏析

  • 首句“碧甲红芽物象新”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碧绿色的荷叶和红花相映成趣,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里的“碧甲”和“红芽”分别用来形容荷叶和花朵的颜色,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 第二句“天声震耀仰尧仁”表达了诗人对尧帝的敬仰之情。尧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圣君,他的仁政被后人传颂。这句诗通过“天声震耀”和“仰尧仁”两个词语,传达了诗人对尧帝崇高品德的赞美和敬仰。
  • 第三句“只应露布来非晚”暗示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这句诗中的“只应”表示一种必然的选择,“露布”在这里可能指的是诏书或命令,而“来非晚”则表达了一种把握时机、及时行动的态度。这句诗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消极,但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积极态度的追求。
  • 尾句“移跸中原烂漫春”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这里的“中原”指的是中原地区,即今天的中国中部地区。诗人通过“移跸”一词,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原地区的眷恋和向往。同时,“烂漫春”则形容了中原地区春季时节的景色,大地回春,百花盛开,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
  1. 创作背景
  • 《宫词三十三首》是一组描写宫廷生活及其变迁的诗歌作品。曹勋生活在南宋初期,面对国家的动荡不安和个人命运的波折,写下了大量反映时代特色和内心情感的诗歌。《宫词三十三首其二十五》作为其中的一篇,反映了南宋初期宫廷生活的一些侧面,以及诗人对这个时代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 该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初期,那时社会环境和政治状况复杂多变。南宋初期的政治动荡给许多文人带来了深刻的心理影响,曹勋的这首诗或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时代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索。
  1. 艺术特色
  • 曹勋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而是根据内容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形式,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 除了诗歌创作,曹勋还擅长绘画。他的画作风格清新雅致,注重表现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他的绘画作品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宫词三十三首其二十五》不仅展示了曹勋对春天美景的细腻描绘,更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度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