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之卉兮萋萋,龟之云兮霏霏,余之行兮迟迟。
龟兮龟兮,鲁之所依。
匪颠匪危兮,靡扶靡持。
余之行兮,余心其悲。
琴操 龟山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琴操·龟山操是韩愈所作的一首古琴曲诗,收录于《全唐诗》中,这首诗以孔子在季桓子接受齐国女乐之后,因鲁国的政治环境恶化而无法施展抱负,望见被龟山所遮蔽的鲁国,感到无能为力,遂写下《龟山操》来表达其忧国忧民之情。
《琴操·龟山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据《琴操十首·龟山操》记载,孔子为了阻止季桓子接受齐国的女乐,但遭到拒绝,他无奈地望向了鲁国的龟山,并因此写下了这首诗。这反映了孔子对政治腐败和道德沦丧的深刻忧虑和无奈感。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腐败常常导致贤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这种情境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孔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尤为显著。
《琴操·龟山操》的艺术特征和情感表达。这首诗采用了四言体的形式,语言简练,富有韵律感。通过对龟山的象征性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诗中多次使用“龟”、“掩”、“蔽”、“隳”等词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孔子面对困境时的无助与悲愤。这些词汇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刻传达了诗人的情感态度。
《琴操·龟山操》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与影响。《琴操·龟山操》作为古代文学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他们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在现代,《琴操·龟山操》不仅是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对象,也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悟古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琴操·龟山操》作为韩愈的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重要的价值,更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担忧。通过学习和研究《琴操·龟山操》,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它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