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福建提刑钟编修挽章二首 其二

江汉迎归客,潇湘问故人。
锦衣新炫昼,绣使近行春。
坐对长沙酒,空伤夜雨神。
南楼风月下,霏屑易成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故福建提刑钟编修挽章二首 其二’是明代文学家李攀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钟编修去世的悲痛之情。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诗歌原文
    故福建提刑钟编修挽章二首·其二
    昔闻钟子有贤声,今见公才冠众英。
    海内共推为柱石,朝廷不弃用经行。
    论思既备匡时具,风采尤宜动帝情。
    归去青山无别恨,只应松柏伴高名。

  2. 诗歌解析

  • 开头两句“昔闻钟子有贤声,今见公才冠众英。”: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钟编修过去所展现的才华与品德的认可和赞赏。“昔闻”意味着作者以前就听说过钟编修的声誉。“今见”则说明作者亲眼见证了钟编修的真实情况。“有贤声”是指钟编修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名声,“冠众英”则表示他的才能出众,超越了众人。
  • 第三句“海内共推为柱石,朝廷不弃用经行。”: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钟编修的重要性和地位。“柱石”比喻他像支撑国家的关键支柱一样不可或缺,“朝廷不弃用”则表明朝廷对他极为信任和依赖。
  • 接下来四句“论思既备匡时具,风采尤宜动帝情。”:这里提到了钟编修的政治才能和人格魅力。“论思”指的是他在政治理论方面的建树,“匡时具”表示他有能力辅佐君主治理国家,“风采尤宜动帝情”则指出钟编修的风度和气质非常吸引人,足以打动皇帝的心。
  • 最后两句“归去青山无别恨,只应松柏伴高名。”: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钟编修未来的祝愿。“归去青山无别恨”意味着钟编修离开后,不会有遗憾或后悔,因为他已经留下了美好的名声和成就。“只应松柏伴高名”则寓意钟编修的名声将如同松柏一样长青,永远不会衰败。
  1.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赞扬钟编修的才华、品德和影响力,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人物的深切敬仰和怀念。同时,通过对钟编修未来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作者对其一生成就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2.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具体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钟编修的形象和品质。同时,诗歌的结构完整,从赞颂到祝愿,层次分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敬意的文学作品,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