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晚到碛江天,闲把乾坤仔细论。
流水不知何处去,渔樵一饱两忘言。
舟过碛江同存子侄论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宋诗《舟过碛江同存子侄论易》的文学魅力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阳枋的《舟过碛江同存子侄论易》以其深邃的哲理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宋代诗人的才华和思想深度。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为昌朝,字宗骥,生于四川铜梁东南的一个文人家庭。他在诗歌创作上有着不凡的成就,不仅因其作品的文学价值而受到后世的赞誉,更因其对人生、自然以及宇宙间哲学问题的独特见解,被后人传颂。
《舟过碛江同存子侄论易》是阳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其独特的文风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兼思想家的非凡才华。诗中“行行晚到碛江天,闲把乾坤仔细论”描绘了诗人面对广阔天地、深邃哲理时的沉思与探索,体现了他对生活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满了哲理和诗意。诗中的“流水不知何处去,渔樵一饱两忘言”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超然态度。这种超越时空的思考方式,使得《舟过碛江同存子侄论易》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哲思的作品,更是对整个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思和传承。
在阅读《舟过碛江同存子侄论易》时,读者不仅能欣赏到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美学价值,还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深入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审美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触动。
通过对阳枋及其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才情和智慧,也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生活、自然和哲学问题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