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休日过仁王寺

杂花飞尽绿阴成,处处黄鹂百啭声。
随分笙歌与樽酒,且偷闲日试闲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旬休日过仁王寺》是宋朝诗人曾巩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休息日游览乌石山时对仁王寺周边环境的深刻感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号乐亭居士,江西赣州人。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尤为突出,尤其是散文和诗词创作。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典故,深受后世赞誉。
  1. 作品原文
    杂花飞尽绿阴成,处处黄鹂百啭声。
    随分笙歌与樽酒,且偷闲日试闲行。

  2. 诗句解析

  • 杂花飞尽绿阴成:这句诗描绘了春天过去,花朵凋零,树木茂盛的景象。”杂花飞尽”意味着春天的繁华已经过去,而”绿阴成”则描绘了夏日的绿意盎然。
  • 处处黄鹂百啭声:这句诗描述了鸟儿的鸣叫声。黄鹂作为春天的代表,其百啭的声音为这宁静的景色增添了生机。
  • 随分笙歌与樽酒:这句诗表达了作者随意的生活态度。这里的”随分”可以理解为随意或随便的意思,而”笙歌”和”樽酒”则描绘了饮酒和欣赏音乐的情景。
  • 且偷闲日试闲行:这句诗体现了作者追求闲暇生活的愿望。”且偷闲”表示暂时地放松和享受生活,而”日试闲行”则表明作者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
  1. 写作背景
  • 《旬休日过仁王寺》的创作背景是在唐宋时期实行的“旬假”制度下。十天为一旬,人们在这十天中可以休息一天,称为旬休日。曾巩在这段时间内游览乌石山,经过仁王寺时,被周围的景色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1. 艺术特色
  •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曾巩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闲适和惬意。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曾巩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之美的一种颂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征。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旬休日过仁王寺》不仅展示了诗人曾巩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唐代至宋代时期社会文化的变迁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