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奉诏次韵张池州赏杏听琵琶

艳杏红芳透粉肌。
沉香亭宴太真妃。
新晴庭馆燕来迟。
试抹么弦妆半掩,满斟绿醑袖交飞。
九重天上捧金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奉诏次韵张池州赏杏听琵琶》是宋代词人曾觌的一首经典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美景和音乐的独特感受。以下是对该词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据记载,曾觌在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担任过淮南东路转运判官,负责地方财政工作。在此期间,他有机会欣赏到张池州举办的赏杏会,这是一个盛大的活动,以杏花闻名,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参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曾写过一首《浣溪沙》,以记录这次赏杏活动。这首词作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热爱与追求。
  2. 文学价值:《浣溪沙·奉诏次韵张池州赏杏听琵琶》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杏花的美,通过“艳杏红芳透粉肌”等句子,形象地展现了春天杏花的美丽,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感慨。此外,词中还融入了琵琶声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典的音乐场景之中,感受到了宋代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魅力。
  3. 文化传承:《浣溪沙·奉诏次韵张池州赏杏听琵琶》作为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诗词,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化、音乐、诗歌等方面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

曾觌的这首《浣溪沙》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的认可,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美好的文化记忆。通过学习这首词,不仅可以感受到宋代的文化韵味,还能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