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浥露已黄花,云日能随节气佳。
盟在论心宜岁晚,时当开口又年华。
松高影落澄湖净,梅老枝横石径斜。
因忆龙山夸胜集,翻怜处士欲移家。
九日登孤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登孤山》是宋朝诗人汤焕的作品。下面是对《九日登孤山》的介绍:
作者介绍:《九日登孤山》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汤焕。汤焕,字明叔,号东原,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汤焕的生平和成就在当时以及后世均有广泛的认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
诗歌原文:诗的原文如下,秋天的树林沾满了露水已经长出了黄花,云彩和太阳能随着节气而变换。盟誓在心,情谊深厚,应当在岁末论心;岁月流逝,又到了开口说话的时候。松树的影子落在澄澈的湖面上,显得格外洁净;梅花枝干横斜在石径上,显得特别苍劲。想起龙山的宴会,夸耀胜集,更加感到遗憾。
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孤山上秋林、云日、松梅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诗中“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迢嶢”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整体来看,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充分体现了汤焕作为南宋文人的文采与情感。
诗歌背景:《九日登孤山》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汤焕通过登高望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观也是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通过描写秋林、云日等元素,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九日登孤山》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幅描绘秋天景色的美丽画卷。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文化的特点。对于喜爱古代诗词的朋友们而言,《九日登孤山》无疑是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