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 其四 中外三人受封

中外受郊恩,三封纶告。
依并小君出称号。
锦犀光艳,不比香薰脂膏。
况从鸣瑟里,添花草。
更愿天公,别施洪造。
水长船高愈新好。
恁时舞带,一任巧装百宝。
曲终珠满地,从人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皇恩·其四 中外三人受封》是宋代作家程大昌的作品,全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命运的感慨和思考。以下将对作品进行详细解读:

  1. 创作背景
  • 该词作完成的时间是宋代,这为理解其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参考。宋代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文学创作具有高度的热情,他们通过诗文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程大昌作为宋代的一位知名文人,其文学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现状。他的《感皇恩·其四 中外三人受封》可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国家政策的认同与期待。
  1. 内容解析
  • 词中“中外受郊恩,三封纶告”表明作者见证了国家给予外臣的恩惠,这种恩惠通过三次封赏得以体现。
  • “锦犀光艳,不比香薰脂膏”则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锦犀(珍贵的装饰品)的华丽和香气浓郁的脂膏相比,展现了一种物质上的奢华与精神生活的匮乏。
  • “况从鸣瑟里,添花草”暗示作者希望生活能够更加美好,如同音乐中的鸣瑟般和谐,生活中能增添更多的花草,体现出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国家政策比作自然界的景象,如“锦犀光彩”象征朝廷的荣华富贵,而“香薰脂膏”则暗指物质享受的贫乏。
  • 通过对比的方式,词人强调了内外有别,即国内与国外的不同待遇,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矛盾心态。
  1. 主题思想
  • 词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策的认可,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
  • 通过对“三封纶告”的描绘,词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力结构的特点,即国家给予有功之人以重赏,以此激励人们为国家贡献力量。

《感皇恩·其四 中外三人受封》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词,更是一幅反映时代风貌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宋代文学的特色,还可以洞察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