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廿一东作秩然

不见东耕四十年,兹晨蓑笠去翩翩。
从今数过三蓂朔,史笔当年大有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孟夏廿一东作秩然》是宋代诗人程珌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农耕生活的怀念。以下是对这部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程珌(1164~1242),字怀古,号洺水遗民,休宁(今属安徽)人。
  • 程珌在南宋时期曾中进士,后在昌化任主簿,调任建康府任职。
  1. 作品原文
    不见东耕四十年,兹晨蓑笠去翩翩。从今数过三蓂朔,史笔当年大有篇。

  2. 作品赏析

  • “不见东耕四十年”反映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以及与过去农耕生活的距离感。
  • “兹晨蓑笠去翩翩”描绘了清晨农人穿着蓑衣,手持笠帽离开的情景,体现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 “从今数过三蓂朔”,这里的“三蓂朔”指的是农历三月初一,即孟春时节,用以象征时间的流转和新的开始。
  • “史笔当年大有篇”,意味着作者希望通过书写或记录来纪念那段历史,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变革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农业文明的坚守。
  • 通过这首诗,程珌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情感,也向后世传达了一个时代的信息。
  1. 艺术特点
  • 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诗歌内容深刻且充满哲理。
  •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农耕文化的重视。
  1. 文学价值
  • 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孟夏廿一东作秩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这首诗不仅是程珌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文化和社会状况的反映。

《孟夏廿一东作秩然》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它还是宋代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