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偶成三首 其三

玉宇浮丛雁,黄槐带化蝉。
青山一长啸,白日半攲眠。
机断虫虚织,囊空藓叠钱。
去年真可怕,戎马暗山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草》是唐代诗人陈羽所作,词牌名为“踏莎行”。这首作品描述了春天踏青时所见的美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踏莎偶成三首 其三’

  1. 作者简介
  • 陈羽: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已知他创作了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篇。其中一首著名的诗为“踏莎行草过春溪”,这成为了后世许多吟咏春天景色的诗句的灵感来源。
  1. 诗词原文
  • 《踏莎草》全文:“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蝶衣犹满,蜂粉应深,蛾眉曾画今犹好。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歌解析:“春色将阑”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的景象;“莺声渐老”则表达了对春日逝去的惋惜之情。最后两句“不知转入此中来”则表达了春天虽逝,但美好仍在,令人留恋。
  1. 文化背景
  • 古代踏青习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踏青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活动,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大自然的美丽。诗人们常常借踏青之机会,抒发对生命、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陈羽在《踏莎草》中巧妙使用了各种意象,如春草、春溪、莺声、蝶衣等,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春天画面。诗中的景物不仅色彩丰富,而且充满了动态感。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对春天的深深眷恋和赞叹,情感真挚而深刻。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1. 影响与评价
  • 历代传诵:陈羽的这首诗作因其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被后人广泛传诵。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成为许多人心中关于春天的经典之作。
  • 现代诠释:在现代,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仍然对这首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春天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哲理、情感与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
  1. 艺术价值
  • 艺术形式:《踏莎草》作为词的一种形式,展现了唐代词的艺术风貌和审美追求。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表现手法,也为后来的词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1. 实用建议
  • 赏诗体验:在欣赏陈羽的《踏莎草》时,可以试着去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春天气息,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注释或研究文献,进一步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踏莎草》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着深情与哲思的艺术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