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五日夜闻鸡》是宋代诗人舒岳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深夜时分的荒郊景象,表达了诗人在特定时刻所体验到的孤独和岁月无情。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作者以及其文学价值:
- 诗歌原文与解析
- 诗句内容:《十月初五日夜闻鸡》中,舒岳祥以简洁的文字勾勒了一个深夜的野外场景。诗中写道:“荒郊寒雁起,深夜早鸡鸣。”这一句描绘出寒冷的夜晚,寒雁飞起,而在这宁静之中,深夜的鸡声突然响起。接着是“木枕违安寝,绳床遣不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由于夜深人静而难以入眠,不得不借助木枕与绳床来驱散内心的不平与焦虑。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力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心境,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例如,“风霜双鬓晚,岁月寸心惊。”这句不仅描述了外在的自然变化,也映射出了诗人内心的沧桑和不安。
- 作者介绍
- 舒岳祥简介:舒岳祥,字舜侯,一字景薛,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在理宗宝祐四年考中进士,后在仕途上曾因政治变迁经历多次起伏。尽管最终未仕,但舒岳祥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与戴表元等文人有着深厚的友谊。此外, 他的著作有《阆风集》,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成就。
- 生平事迹:在宋末战乱时期,舒岳祥选择避地奉化,并在此过程中结识了戴表元。他们的友谊促进了彼此文学上的互相影响和启发,共同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此外,舒岳祥晚年还曾担任过承直郎,虽然官职不高,但他仍活跃于文学界,留下了诸多传世之作。
-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舒岳祥的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是对意境的精心营造。通过寥寥数笔,便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却又充满生机的夜晚。诗人用“荒郊寒雁起”开篇,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广阔的背景氛围。紧接着,“深夜早鸡鸣”则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这一不常见的现象,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 语言风格:舒岳祥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如“木枕违安寝”和“绳床遣不平”两句,既展示了诗人因无法入睡而辗转反侧的苦楚,又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宁静与人的动荡心情形成鲜明对照。
- 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作为南宋时期的文学代表人物,舒岳祥的这首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独特之处,同时也在思想深度上具有独到见解。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舒岳祥对生命、时间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思考。这种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 历史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成为了时代的缩影和文化的载体。舒岳祥这首关于夜半鸡鸣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展现了个体在宏大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因此,它对于研究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十月初五日夜闻鸡》是一首充满哲理、感情真挚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旅途中的种种遭遇的感慨。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