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观音院

弱水无风到海山,慈容亲觐紫旃檀。
亭亭宝刹凌云近,湛湛清池漱玉寒。
橘熟独垂红万颗,竹迷曾莳碧千竿。
热官步武何容到,散秩须知第一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观音院》是宋代诗人葛胜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葛胜仲,字鲁卿,宋常州江阴人,徙丹阳。葛胜仲是一位进士,累迁太常卿兼谕德,采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太子善恶成败之迹。他曾历任国子祭酒、汝、湖、邓州知州等职,后遭朱勔诬告罢归。绍兴中复知湖州,岁大饥,发官廪赈济于民,卒谥文康。

  2. 诗歌原文
    弱水无风到海山,慈容亲觐紫旃檀。
    亭亭宝刹凌云近,湛湛清池漱玉寒。
    橘熟独垂红万颗,竹迷曾莳碧千竿。
    热官步武何容到,散秩须知第一官。

  3. 诗歌赏析:《题观音院》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观音院的壮丽景象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首联“弱水无风到海山,慈容亲觐紫旃檀”描绘了观音院宏伟的景象,以及菩萨慈悲为怀的形象;颔联“亭亭宝刹凌云近,湛湛清池漱玉寒”,进一步通过寺庙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静谧之美;颈联“橘熟独垂红万颗,竹迷曾莳碧千竿”通过对丰收场景和竹林景色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平和安详的生活态度;尾联“热官步武何容到,散秩须知第一官”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反思和超脱,暗示了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

  4. 诗歌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宋代是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众多文人骚客纷纷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葛胜仲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文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通过《题观音院》,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社会的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以及文人对于这种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5. 主题思想:在《题观音院》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观音院的建筑美景和周围自然的和谐美,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喧嚣、寻求心灵宁静的理想境界。诗人通过对佛教文化的赞美,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文化自信和精神追求。

《题观音院》不仅是一首充满艺术美感的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历史文化意义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美好愿景和人生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