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日夜 姚江

断岸春风峭,江空夜雨清。
萧疏蓬上点,仿佛叶间声。
今古双眸冷,乾坤一棹轻。
鬓从湖海白,谁识谢郎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月十二日夜姚江》是宋代诗人葛天民所作,表达了诗人在特定夜晚对自然界和人生情感的深刻感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作者心境的微妙联系。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 断岸春风峭,江空夜雨清。
    描述了江边的断崖在春风中显得尤为陡峭,而夜深人静时,江面上空飘洒着的雨丝清晰可见。
  • 萧疏蓬上点,彷佛叶间声。
    形容雨后荷叶上的水珠闪烁,仿佛在叶子间传来细微的声响。
  • 今日双眸冷,乾坤一棹轻。
    表达了诗人在这样一个夜晚,感受到的孤独、冷漠,以及内心的轻松。
  • 鬓从湖海白,谁识谢郎情。
    反映了岁月流逝带来的白发以及诗人内心深处对过去情感的追忆。
  1. 作品注释
  • 断岸:指的是河岸断开的地方,通常指河流改道或侵蚀造成的河床断裂处。
  • 春风峭:春风寒冷且劲吹,给人一种刺激的感觉。
  • 夜雨清:夜深时分细雨纷飞,给人以宁静之感。
  • 萧疏蓬上点:稀疏的荷叶上凝聚了晶莹的水珠,如同点点星光。
  • 仿佛叶间声:形容细雨落在荷叶上的声音,如同叶间的沙沙声。
  • 今古双眸冷:指诗人感到一种跨越古今的孤独感。
  • 乾坤一棹轻:表示诗人在广阔的天地间,感到自己就像一叶扁舟,轻盈而自在。
  • 鬓从湖海白:暗示诗人已步入老年,经历了长时间的风霜。
  • 谁识谢郎情: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情感的怀念,以及对知音难寻的感慨。
  1. 创作背景
  • 《正月十二日夜姚江》创作于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普遍注重诗歌的创作和表达,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 这首诗可能反映了诗人在某一特定的夜晚,面对自然的美景和个人的情感状态,所作出的诗性表达。
  •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主题解读
  • 自然之美:诗中的“断岸”、“春风峭”、“夜雨清”、“萧疏蓬上点”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 孤独与哲思:诗中的“今古双眸冷”、“乾坤一棹轻”等句子,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界美景时的孤独感受,同时也透露出对生命哲学的深思。
  • 情感表达:通过“鬓从湖海白”,诗人将自己的衰老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展示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 历史沧桑:诗中“今古双眸冷”可能暗含了对历史变迁和时代更迭的沉思,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思考。
  1. 艺术特色
  • 形象生动: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如“断岸春风峭”、“萧疏蓬上点”,使得诗歌的画面感极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意境深远:诗中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美,更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
  • 语言精炼:诗句简练而不失韵味,通过有限的词汇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体现了宋代诗歌的语言特色。
  1. 鉴赏评析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拟人化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将自然界的元素赋予人类的情感,创造出一种超脱现实、充满想象的独特艺术效果。
  • 情感表达: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细腻,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显示了诗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

《正月十二日夜姚江》是宋代诗人葛天民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诗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也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情感体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艺术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