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岸已为谷,斯人如蜕蝉。
固应留宝刻,信示当家仙。
江夏八咏 其三 祖贯墓铭
介绍
《江夏八咏之三 祖贯墓铭》是宋代贺铸所作的诗作。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作品原文:《江夏八咏之三 祖贯墓铭》是宋代文学家贺铸的作品。其原文如下:
高岸已为谷,
斯人如蜕蝉。
固应留宝刻,
信示当家仙。作品鉴赏: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怀念和对其精神的赞美。首句“高岸已为谷”描绘了一幅山水变迁、世事沧桑的画面,暗喻人的一生如同山谷一样,经历了无数的起伏变化。次句“斯人如蜕蝉”则通过对蝉脱壳而出的形象比喻,表达了对死者纯洁、高尚品质的赞美。第三句“固应留宝刻”意味着死者虽已离世,但其精神、事迹仍值得后人传颂。最后一句“信示当家仙”则是对死者的最高赞誉,认为其足以成为家族乃至后世的榜样和象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点。
作品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际,文人墨客多感慨时事,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贺铸作为当时的文学家,不仅关注社会现实,还致力于诗歌创作,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贺铸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江夏八咏之三 祖贯墓铭》中“高岸已为谷,斯人如蜕蝉”两句,通过对比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生的变化,巧妙地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以及人们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此外,诗中的用词简练而富有韵味,如“高岸已为谷”中的“高岸”与“谷”,“斯人如蜕蝉”中的“蜕蝉”,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音乐性,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文化内涵: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江夏八咏之三 祖贯墓铭》不仅是贺铸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关注的话题——生死观、价值观以及家族观念的一种体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对逝者的怀念,反映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这种情感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江夏八咏之三 祖贯墓铭》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更是贺铸对人生哲理的一次深刻探索和表达。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因此,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来说,学习和欣赏这样的文学作品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