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子应游万州岑公洞

泉细或疑雨,岩深微见天。
暂来如可老,长往不难仙。
石髓层层落,松声树树传。
欲归重回首,明月傍船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冯时行是《又和子应游万州岑公洞》的作者,而非《游万州岑公洞》。《又和子应游万州岑公洞》是宋代诗人冯时行的作品之一,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万州岑公洞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然的赞美。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冯时行(1100—1163),字当可,号缙云,北宋元符三年(1100)出生于恭州巴县乐碛(今渝北区洛碛镇),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逝世于雅州(今雅安)。他的家族背景显赫,为北宋状元。因力主抗金而被贬后,来到重庆结庐授课,被尊称为“巴渝第一状元”。
  1. 诗歌原文
    泉细或疑雨,岩深微见天。
    暂来何可老,长往不难仙。
    石髓层层落,松声树树传。
    欲归重回首,明月傍船舷。

  2. 诗歌鉴赏

  •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中通过“泉细或疑雨”、“岩深微见天”这样的描写,展现了万州岑公洞内深邃神秘的自然环境,给人以幽静、深远的感受。
  • 生命态度的表达:“暂来何可老,长往不难仙”透露出诗人对生命的态度和追求,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
  • 艺术手法的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运用生动,如“石髓层层落”和“松声树树传”,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音乐性,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1. 文化价值
  • 历史文化的传播:《又和子应游万州岑公洞》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
  • 文学艺术的体现:诗歌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它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意境上,展示了宋代诗歌的高水平。

在欣赏冯时行的《又和子应游万州岑公洞》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学习:

  • 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如何在自然景观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 艺术风格的特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技巧和结构安排,体会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 文化背景的探究:了解宋代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以及政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 审美体验的提升:实践如何从诗歌中提炼美的感觉,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又和子应游万州岑公洞》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宋代文人的文学才华和艺术修养,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历史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