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王甫判官

尘埃蹭蹬落粗官,赖有诗书可自安。
人到圣贤由感激,国施钟鼎为艰难。
须期燕骨千金价,莫动黄陂万顷澜。
穷达功名无早晚,好山宜且醉吟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答王甫判官》是北宋诗人黄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黄庶,字亚父,是北宋时期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身官宦家庭,其父亲黄湜也是一位进士。黄庶的仕途颇为顺畅,曾历任一府三州的官职,并在康州担任过摄知事。
  • 在诗歌创作上,黄庶有着深厚的造诣,有《伐檀集》传世。他的诗作以抒发个人情感见长,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 《次韵答王甫判官》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篇,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政治与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
  1. 诗作原文
    尘世浮沉落粗官,赖有诗书可自安。
    人到圣贤由感激,国施钟鼎为艰难。
    须期燕骨千金价,莫动黄陂万顷澜。
    穷达功名无早晚,好山宜且醉吟看。
  2.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黄庶对官场生活的看法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诗中的“赖有诗书可自安”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官场但内心依然保持着一份宁静与独立。
  • “人到圣贤由感激”反映了作者认为只有经历世事的磨难,才能真正理解圣贤的境界,并由此获得内心的充实与感激。
  • 诗中提到“国施钟鼎为艰难”,可能暗示着作者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以及面对挑战时的不屈不挠精神。
  • 结尾的“好山宜且醉吟看”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1. 创作背景
  • 《次韵答王甫判官》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与王甫判官的交往有关,或者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所激发的创作灵感。
  • 这首诗也可能是黄庶对自己仕途经历的一种反思和总结,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描绘来表达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1. 文化意义
  • 《次韵答王甫判官》不仅是黄庶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思想启发。
  • 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北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诗歌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黄庶的《次韵答王甫判官》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更是蕴含着深邃哲理和丰富情感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黄庶对官场生活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作为黄庶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无疑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