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白云庵七首 其一 白云庵

白云无种满地生,有时出山为雨露。
老僧惆怅望云归,尽日庵前自来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白云庵七首·其一·白云庵》是宋朝诗人黄庶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白云的无根无据却自由生长,偶尔变成雨露滋润大地的情景,以及老僧对白云归去的惆怅和自云自来的闲适,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中万物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和感慨。

以下是从多个角度分析《和白云庵七首·其一·白云庵》的具体内容:

  1. 诗歌背景
  • 黄庶(1019~1058),字亚夫,一字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为黄庭坚之父,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任一府三州从事,后随文彦博徙知青州,卒于任所,年四十。
  • 在宋朝时期,文人雅士常以咏物诗来抒发情感或表达哲学思考,此诗即是此类文学创作中的佳作。
  1. 诗歌主题
  •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自然景象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通过对白云无根生、有时出山为雨露等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
  • 通过描述老僧望着白云归去的情境,诗人传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
  1. 诗歌技巧
  •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对比手法,将白云的自然现象与老僧的情感状态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诗句采用简洁的四言句式,节奏感强,易于吟诵,体现了宋朝诗歌的审美特点。

《和白云庵七首·其一·白云庵》不仅是黄庶个人创作的体现,更是宋代文人对于自然和人生哲理深入探讨的成果。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