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白云庵七首 其五 磬石

古乐破散郑卫起,走入万物不可名。
山中惆怅莫能到,疑是舜时韶一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白云庵七首·磬石》是宋代诗人黄庶的作品。下面将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1. 创作背景
  • 黄庶的这首诗作创作于宋代,具体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为北宋时期。诗作可能与作者游览或居住于白云庵有关,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以及对历史的追溯。
  1. 诗歌原文
    古乐破散郑卫起,走入万物不可名。山中惆怅莫能到,疑是舜时韶一声。

  2. 文学赏析:

  • 意象运用:《和白云庵七首·磬石》中“古乐破散郑卫起”使用了“古乐”这一意象,暗喻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及音乐艺术的演进与变迁。
  • 情感表达:“走入万物不可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万物多样性的惊叹与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遗憾。
  • 历史文化联想:“山中惆怅莫能到,疑是舜时韶一声”则将自然美景与远古传说相结合,通过“韶声”这一象征美好和谐的声音,引发读者对于古代文化的无限遐想。这种联想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加深了读者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时代背景:了解宋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黄庶的创作动机和诗歌内涵。
  2. 艺术手法:学习黄庶的诗风和艺术手法,如用典、意象等,能够提升鉴赏古诗的能力。
  3. 历史关联:探索《和白云庵七首·磬石》与历史上相关事件的联系,可以增进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和白云庵七首·磬石》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赞叹的诗作,也是一首富含历史和文化意蕴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与艺术,还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