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三日步至杏亭

禅房幽讨有谁期,竹径穿花蝶不知。
山拥暮寒斜照里,树含芳思欲开时。
和风第放千林喜,胜日闲成一段奇。
何必红尘污人后,始从箫鼓看繁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十三日步至杏亭》是宋代诗人黄彦平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内心世界的净化与追求。下面将对诗歌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黄彦平,字南叔,号竹轩,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的生平虽然未被详细记载,但从他的作品风格来看,他应该是一位生活在宋代的文化人。
  • 文学成就:黄彦平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他在宋代诗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1. 诗歌原文
  • 开头描述:禅房幽讨有谁期,竹径穿花蝶不知。
  • 这里的“禅房幽讨”描绘了一座僻静的禅房,暗示着远离尘世的清净之地。“竹径穿花”则描绘了一条由竹林中的小道穿过花朵的场景。“蝶不知”意味着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蝴蝶也难以察觉。
  • 景色描写:山拥暮寒斜照里,树含芳思欲开时。
  • “山拥暮寒斜照里”形容远处山峦在傍晚时分被薄薄的寒气包围,给人一种寂静而庄严的感觉。“树含芳思欲开时”则表达了树木在春天即将开放时散发出的芬芳气息,象征着生命的勃发和新生。
  • 情感表达:和风第放千林喜,胜日闲成一段奇。
  • “和风第放千林喜”描绘了和煦的春风拂过大地,使万物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喜悦。“胜日闲成一段奇”则是说在这样的好天气里,人们可以悠闲自在地享受生活,创造出一种非凡的体验。
  1. 主题思想
  • 超脱红尘:通过描绘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诗人表达了对纷扰世界的超脱和向往。这种超脱不仅是身体上的出走,更是心灵上的洗涤和升华。
  • 内心的净化:整首诗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平静。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中的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生命力,如“蝴蝶不知”、“山拥暮寒”、“树含芳思”等,这些生动的意象使得整首诗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 语言优美:黄彦平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每个词句都经过精心雕琢,使得整首诗既简洁又不失深度,充分体现了宋诗的典雅与韵味。
  1. 历史价值
  • 研究宋代文学:作为宋代诗人黄彦平的代表作,《三月十三日步至杏亭》为研究宋代文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
  • 美学启示: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美学的体现。它展示了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统一,启发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三月十三日步至杏亭》不仅因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主题受到后世赞誉,更是一部具有丰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宋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寻找内心平静与超脱的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