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会次宰臣之韵 其三

太极朝正小道消,岂劳身势借扶摇。
履新忽听传天语,革故初看转斗杓。
四面横龙严部乐,两班垂玉肃朋僚。
不教计吏空归去,雨露相随诏五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元会次宰臣之韵·其三”是宋代文学家黄裳所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元会(皇帝召集文武百官的朝会)时的感受和心境。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黄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体验。著有《演山先生文集》和《演山词》,其中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
  • 时代特点:这首诗作创作于北宋时期,那时的文风注重辞藻华丽,讲究音韵和谐,体现了当时的文学审美倾向。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稳定与繁荣。
  1. 诗歌原文与注释
  • 诗歌原文:太极朝正小道消,岂劳身势借扶摇。履新忽听传天语,革故初看转斗杓。四面横龙严部乐,两班垂玉肃朋僚。不教计吏空归去,雨露相随诏五条。
  • 诗歌注释:诗中的“太极朝正小道消”指的是在太极殿举行的朝会,皇帝居于最高地位,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根本与秩序。“岂劳身势借扶摇”则是说皇帝无需亲自参与,而由群臣辅佐,彰显了君臣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履新忽听传天语”则表达了皇帝突然传达旨意给群臣的情景。“革故初看转斗杓”暗示了改革旧制、更新换代的过程。整首诗通过对元会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宋代君臣之间的互动及其背后的象征意义。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该诗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典故,如“太极”、“天语”、“斗杓”等,这些元素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古典文化的熟悉度。
  • 情感表达:通过描述元会的场景和皇帝与群臣的关系,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于权力结构和个人角色的认识,以及对历史更迭的感慨。
  1. 历史影响及评价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那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朝代,黄裳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 后世评价:黄裳的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被后人所传颂。它不仅是宋代文学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深入探讨“元会次宰臣之韵·其三”这首诗,不仅能够欣赏到宋词的独特魅力,还能够从中领悟到宋代的文化精神和历史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