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明庭聚又分,玉皇香落众中闻。
忽抛桂玉泛隋水,便拥旌麾穿楚云。
岣嵝山高寻禹志,蒹葭江远忆韩文。
随车多少南飞雁,先向秋风得使君。
送衡州太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衡州太守》是宋代诗人黄裳的作品,而非辛弃疾所作。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当时作者正在送别友人郑厚卿赴任衡州太守。
《送衡州太守》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衡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诗中既有对禹治水的怀念,也有对韩文的思念,这些元素都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关注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黄裳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即将赴任衡州的不舍之情。他用“几度明庭聚又分,玉皇香落众中闻”这样的句子,传达了与友人分别的哀愁情绪。同时,他也希望友人能够重视这次离别,因为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与友人相聚。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例如,“忽抛桂玉泛隋水,便拥旌麾穿楚云”这两句,用桂玉、隋水、楚云等自然景物来形容友人离开的场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离别时的悲壮氛围。此外,诗中的“岣嵝山高寻禹志,蒹葭江远忆韩文”等句,则通过提及古代的著名人物和地理标志,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与祝福,希望其能够在新的职位上有所作为,为国为民做出贡献。
从情感色彩来看,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深深的关切和期望。诗人不仅在送别之际表达自己的不舍和忧虑,更在诗中寄托了对友人的厚望。他希望通过这次离别,能够让友人更加珍惜这次机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这种情感的深沉和真挚,使得《送衡州太守》不仅仅是一首送别的诗歌,更是一份深情的赠言。
《送衡州太守》不仅是一首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它更蕴含着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注和美好祝愿。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未来发展的期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宋代文学的特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宋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