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溪堂

华堂深在翠微间,潋滟波光照客颜。
归隐输君尘外乐,留题偷我日边闲。
心忘机后鸥相识,日落山时鹤自还。
小艇得鱼无事了,歌声移向荻花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欧侍御碧溪草堂》是明代严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而非宋代朱熹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作者的归隐志向,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理想。

从创作背景来看,《寄题欧侍御碧溪草堂》的作者是严嵩。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介溪,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政治手腕著称,在明世宗时期,严嵩曾历任多项要职,包括礼部尚书等高位,并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色,撰写青词以取悦帝意。然而,严嵩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嘉靖二十一年成为武英殿大学士,并入直文渊阁,二十三年后代翟銮为首辅,期间积累了大量权力。严嵩在位期间,因其媚上欺下的行为,引发了许多不满和争议,最终导致了他的倒台。

从诗歌内容来看,《寄题欧侍御碧溪草堂》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诗人情怀的作品。诗中的“柱史溪堂何处寻?石潭沙岛静阴阴”表达了诗人对一处幽静之所的向往;“扁舟客到柴门近,芳树莺啼草屋深”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画面;“霜简皂囊酬夙志,渚兰汀芷寄闲心”则反映了诗人对于仕途的淡泊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传达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合一的生活状态。

从文学价值和影响来看,《寄题欧侍御碧溪草堂》不仅是严嵩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代表。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象、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明朝文人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寄题欧侍御碧溪草堂》是一首反映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合一生活状态的诗歌,其创作背景、内容和艺术价值都值得深入探讨和欣赏。通过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