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有作呈仲矩舍人

莫言风物是穷边,塞北江南此果然。
苍璧下粘芳草地,垂杨中卧碧塘天。
人吟夜月波中笛,客醉秋荷雨后筵。
来候朔音栖处好,梦常扪斗过幽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楼有作呈仲矩舍人》是近现代诗人黄裳的作品。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介绍
  •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号演山先生,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他出生于延平(今福建南平),是元丰五年(1082)的进士,曾历任端明殿学士等职,晚年被追封为少傅。他的文学作品以《演山先生文集》和《演山词》最为著名,其中《减字木兰花》尤为人称道。
  1. 诗歌原文
    莫言风物是穷边,塞北江南此果然。
    苍璧下粘芳草地,垂杨中卧碧塘天。
    人吟夜月波中笛,客醉秋荷雨后筵。

  2. 内容解析

  • 首联分析:“莫言风物是穷边,塞北江南此果然。”表达了一种对边远地区的景色和生活状态的赞叹。这里的“穷边”并非指真正的贫穷边远地区,而是借指某种特殊的地理或文化环境。黄裳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这种独特环境的欣赏和认同。
  • 颔联分析:“苍璧下粘芳草地,垂杨中卧碧塘天。”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观图。这里用“苍璧”、“芳草地”和“碧塘天”等词汇,生动地展现了塞北江南的独特风貌,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之上,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 颈联分析:“人吟夜月波中笛,客醉秋荷雨后筵。”这两句则进一步展现了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夜晚的月光下,人们吹着笛子,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愉悦;雨后的秋天,荷花盛开,人们在这里饮酒作乐。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诗中的意境,也反映了边远地区人们的生活风情。
  1. 主题思考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边远地区美景的赞美和对当地生活风情的描述。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对自然和谐、人文交融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边远地区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对那里独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黄裳的诗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既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又让人感受到词作的美感与魅力。例如,在《南楼有作呈仲矩舍人》中,他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汇,如“苍璧”、“芳草地”、“碧塘天”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黄裳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如“苍璧”、“芳草地”、“碧塘天”等,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和深度。每一个意象都与具体的景物相关联,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1. 创作背景
  • 黄裳的《南楼有作呈仲矩舍人》是在一次特定场合下创作的。当时他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被邀请到某个特定的场所,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些与他有共同兴趣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表达自己对于边远地区美景和生活方式的赞美之诗。
  1. 历史影响
  • 黄裳的这首《南楼有作呈仲矩舍人》虽然不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大作,但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它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展示了黄裳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才华,同时也为研究北宋时期的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通过对《南楼有作呈仲矩舍人》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黄裳的文学成就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