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妙光亭

天边月下云初尽,江上潮来风已定。
两物无情岂有期,但见圆光非远近。
潮回月落杳难寻,元无此景何须问。
沙北渡头人自忙,谁为山翁说真性。
涤除尘垢无少休,他日危楼与君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妙光亭》是一首由宋代诗人黄裳创作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黄裳(一四三~一二九),字冕仲,号演山,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丰五年(一七八)进士,历越州签判、知颍昌府、太常少卿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于世。后因触怒徽宗而被贬谪至杭州,在临行之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之作。
  1. 诗歌原文
    天边月下云初尽,江上潮来风已定。
    两物无情岂有期,但见圆光非远近。
    潮回月落杳难寻,元无此景何须问。
    沙北渡头人自忙,谁为山翁说真性?
    涤除尘垢无少休,他日危楼与君凭。

  2.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寄题妙光亭》通过描绘江上月色、潮水和风的动态变化,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自然画面。诗中“天边月下云初尽,江上潮来风已定”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转的感慨和对宇宙规律的领悟。
  • 哲理意味浓厚:诗中的“两物无情岂有期,但见圆光非远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万物虽然无声无息,但却有着自己存在的方式和规律,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度理解。
  • 表达真挚情感:“沙北渡头人自忙,谁为山翁说真性?”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感慨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诗人通过对比自然的宁静与人的忙碌,强调了内心的平和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 语言优美:整首诗用词精炼,意象丰富,既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传达了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中的“江上潮来风已定”等句子,更是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宋徽宗崇宁初年,当时黄裳因为触怒皇帝而被贬至杭州。他在远离朝廷的日子里,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思想。
  1. 文化意蕴
  • 《寄题妙光亭》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自然和谐、追求精神境界的理念。

通过对《寄题妙光亭》这首诗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裳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宝贵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