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其四 中秋月

三月秋光今夜半。
一年人爱今回满。
莫放笙歌容易散。
须同玩。
姮娥解笑人无伴。
抱尽金精来碧汉。
醉吟莫作寻常看。
已过中天欢未断。
还同叹。
时情已向明朝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渔家傲·其四 中秋月》是宋代文学家黄裳创作的一首词

在这首作品中,黄裳巧妙地运用了传统诗词的韵律和意象,将中秋节的浪漫氛围与诗人的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这首《渔家傲·其四 中秋月》创作于宋代,具体作者为黄裳。黄裳作为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情感。在宋代,中秋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文人墨客们常常会在这个时期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因此《渔家傲·其四 中秋月》很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2. 诗歌原文:三月为光今夜半,一年人爱今回满。莫放笙歌容易散,须同玩,姮娥解笑人无伴。抱尽金精来碧汉,醉吟莫作寻常看。已过中天欢未断,还同叹,时情已向明朝换。
  3. 诗歌鉴赏:《渔家傲·其四 中秋月》通过对月亮、月光和夜晚景象的描述,展现了中秋节的独特韵味。诗人通过“莫放笙歌容易散”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遗憾,而“抱尽金精来碧汉”则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追求。此外,“醉吟莫作寻常看”和“时情已向明朝换”等句子,都透露出对时间流转的感慨以及对生活变迁的思考。
  4. 文化价值: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中秋节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节日,它常常与团圆、丰收等主题联系在一起。在这首词中,黄裳巧妙地利用了月亮这一元素,将其拟人化,赋予了它以情感和智慧。同时,通过对中秋月夜的描绘,也反映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5. 艺术特色:《渔家傲·其四 中秋月》的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这首词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时至今日仍被人们传颂不衰。特别是其中的“抱尽金精来碧汉”一句,更是成为了表达诗意人生的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渔家傲·其四 中秋月》不仅是黄裳的一首优秀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通过这首词,可以领略到宋代文学的魅力和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对于爱好诗词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无疑是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