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叔郎中知潭州

藩阃分忧重,关山去路赊。
含香滞郎署,乘驲倦天涯。
土贡千头橘,神祠万里沙。
金碑纪风物,宝瑟怨年华。
粉箨斑文簟,云腴紫笋芽。
民田两岐麦,郡圃四时花。
别恨休攀柳,归期待及瓜。
鳣庭有遗训,清白自传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从叔郎中知潭州》是宋代著名诗人杨亿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藩阃分忧重,关山去路赊。
    含香滞郎署,乘驲倦天涯。
    土贡千头橘,神祠万里沙。
    金碑纪风物,宾瑟怨年华。
    粉箨斑文簟,云腴紫笋芽。
    民田两歧麦,郡圃四时花。
    别恨休攀柳,归期待及瓜。
    鱣庭有遗训,清白自传家。

  2. 诗歌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生活状态。杨亿作为一位官员和诗人,其作品往往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在宋代,文人的地位相对尊崇,但官场生活却充满了艰辛和复杂,这首诗或许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3. 诗歌鉴赏:从诗歌的结构上看,它分为八句,每句五字,共四韵,体现了五言诗的音律美。内容上,诗歌以“从叔郎中知潭州”为线索,通过描绘诗人在潭州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无奈。诗中涉及的地方特色,如“土贡千头橘”,“神祠万里沙”,展现了潭州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而“别恨休攀柳”则揭示了诗人对于官场人际关系的感慨。整首诗既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又融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背景。

  4. 诗歌影响:在宋代文学中,这类反映官场生活的诗歌并不罕见,它们通常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它们触及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杨亿的这首诗在当时可能也引起了一定的讨论和反响,使得后人在研究宋代文学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命运。

《从叔郎中知潭州》不仅作为一首独立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作为宋代文学的一个缩影,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