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斋秋咏次黄存之韵七首 其七

无事萦心昼掩扉,松风度曲入琴徽。
登高老矣兴犹在,塞上秋风战马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松斋秋咏次黄存之韵七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绍圣元年(1094年),当时作者正在杭州任通判,在西湖边的孤山寓所(今苏堤春晓景点附近的孤山东南麓)读书吟诗。此诗为和黄庭坚韵而作,共七首,其中第七首最为著名。此诗写景抒情兼而有之,情景交融,意境高远,是苏轼诗歌中的佳品。

“松斋”指孤山上的一座建筑,相传为晋代隐士孙登所居,故又名孙仙室。苏轼曾题其上:“古来贤达爱东山,谁向孤峰种玉坛?”此处以松、竹、梅三友比孙仙室的主人孙登,并借以自况。

“闲云野鹤”“清泉白石”,这些自然景物在苏轼笔下具有了人格化的特征,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与诗人有着某种精神上的相通。“闲云”“野鹤”“清泉”“白石”,这些意象本身就蕴含着淡远清虚的意味,再加上诗人的点染,更增添了它们的意趣。

“天寒日暮松关静,人老心闲谷鸟声。”这里用“松关”比喻孤独的心境,用“谷鸟声”比喻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超然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