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厚之巳亥岁赴阙发洪井道中寄

根尘积习亘须弥,好事从来总未知。
蒲柳已惊秋向晚,膏肓长恐病难医。
静扃玉户应无漏,密注金轮会有期。
感激至言惭复喜,会当铭镂绝邪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陈厚之巳亥岁赴阙发洪井道中寄》是宋代诗人廖刚所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时局的忧虑。这首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实状态。下面将详细介绍此诗:

  1. 作者简介
  • 廖刚,南宋诗人,生平事迹不详。
  • 他的诗歌多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主。
  1. 诗词原文
    根尘积习亘须弥,好事从来总未知。
    蒲柳已惊秋向晚,膏肓长恐病难医。

  2. 诗词注释

  • “根尘”指的是人的根基、习性或习气,“须弥”指须弥山,古代印度佛教中的圣山,象征着宇宙的广博无垠。
  • “好事”通常指好的事情或好事,但在此可能含有讽刺的意味。
  • “蒲柳”是一种植物,常被用来比喻柔弱或衰老。
  • “秋向晚”形容秋天的景象,暗示着事物的衰落或衰败。
  • “膏肓”指的是病入膏肓,即病情极为严重,难以治愈的状态,比喻问题深重而难以解决。
  1. 诗词赏析
  •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意象,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担忧。
  • 诗中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隐喻人的情感和社会现象,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
  • 语言简练而有力,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1. 创作背景
  • 《寄陈厚之巳亥岁赴阙发洪井道中寄》可能是在南宋时期创作的,反映了当时诗人对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关注以及个人的感慨。
  1. 文化价值
  • 此诗不仅作为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文化风貌,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 通过解读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寄陈厚之巳亥岁赴阙发洪井道中寄》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重量。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洞察与对友情的真挚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