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舅氏授室

不须种玉向蓝田,不用吹笙学凤仙。
试看玉郎亲迎处,梯云挈得月婵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舅氏授室》是宋代诗人廖行之的一首著名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赠舅氏授室》是宋代诗人廖行之的作品,原文如下:
故人别后尽堪悲,何况清秋月照枝。  
惟有旧时王母镜,曾传佳偶照新人。  
  • 第一句表达了离别之后的情感,让人感到更加悲伤,尤其是在清秋时节,月光照射在枝头,增添了几分愁绪。
  • 第二句提到了旧时的王母镜,这面镜子据说能够映出良缘,暗示着舅氏夫妇之间的美好缘分得以传承。
  • 第三句以王母镜作为象征,意味着舅氏夫妇的美满婚姻如同镜子中的美丽影像一样,历久弥新,值得后人效仿。
  1. 作者简介:《赠舅氏授室》的作者是宋代的廖行之。廖行之是一位品学兼优、心怀济世之志的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在历史上都有着较高的评价。据记载,廖行之在仕途上曾经有所建树,但最终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一岁。他的一生虽短暂,但其诗词作品却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2. 作品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舅氏夫妇的美好祝愿和对他们婚姻美满的羡慕之情。诗中的“清秋月照枝”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象征着舅氏夫妇像月亮一样,即使在别离后也能保持那份纯洁和美好的情感。同时,诗中的“王母镜”和“佳偶”等意象,更是体现了古代对于婚姻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视。
  3. 名家点评:对于这首诗的评价,历代文论家都有极高的评价。如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就曾高度评价廖行之的诗词:“行之为文,不事雕琢,其于诗尤长于古乐府,而其辞意简远。”这表明廖行之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4. 创作背景:《赠舅氏授室》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这首诗是在宋朝时期创作的,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都较为开放,文人士大夫阶层注重诗词创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廖行之作为当时的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作品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赠舅氏授室》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古人对于美好婚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和谐家庭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