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杨鸿渐察判见赠

县令于是袭汉唐,震雷为治制封疆。
得人固可恩千室,无状须忧病一方。
愚品昔蒙登仕籍,薄材今幸预朝纲。
但欣孤迹辞丘壑,岂有深谋赞庙堂。
万里山川来陇蜀,十分风物类江乡。
存心抚俗图归正,顾己临民敢不庄。
莲幕似君诚慷慨,兰言遗我极芬芳。
自嗟寸善无裨补,更辱长篇盛播扬。
投李莫嫌迟报赠,解琴终拟效更张。
若孤朋照宜身愧,冠弁峨峨佩玉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杨鸿渐察判见赠》是宋代诗人赵抃的一首七言排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介绍
  • 生平:赵抃,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人。他于仁宗景祐元年考中进士,并在武安军节度推官任上开始了他的仕途。之后,他历任崇安、海陵、江原三县知县,泗州知州等职。至和元年,他被召入朝担任殿中侍御史,并因直言进谏受到嘉誉。
  • 文学成就: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赵抃的诗作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风格朴实无华,但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对时局的深切关注。通过其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于个人责任的认知。
  • 其他贡献:除了文学创作,赵抃还以直言敢谏闻名于世,他在官场上的正直和敢于直言的风格,使他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的这些品质和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才华和勇气,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与担当。
  1. 作品原文及译文
  • 原文:县令于是袭汉唐,震雷为治制封疆。得人固可恩千室,无状须忧病一方。愚品昔蒙登仕籍,薄材今幸预朝纲。但欣孤迹辞丘壑,岂有深谋赞庙堂。万里山川来陇蜀,十分风物类江乡。存心抚俗图归正,顾己临民敢不庄。莲幕似君诚慷慨,兰言遗我极芬芳。自嗟寸善无裨补,更辱长篇盛播扬。投李莫嫌迟报赠,解琴终拟效更张。若孤朋照宜身愧,冠弁峨峨佩玉苍。
  • 译文:赵抃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治理国家的责任感和对个人才能的自知之明。他认为,作为一个县令,应当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治理好一方水土。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朝廷的期望,希望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作品背景及写作特点
  • 历史背景:赵抃生活在一个动荡而又富有挑战的时代,北宋时期的社会问题复杂多变,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在这种背景下,赵抃的诗作往往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 写作特点:赵抃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个人责任的认识。他的诗歌风格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文化价值:赵抃的诗歌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通过对他的诗歌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价值。
  1. 作品赏析及评析
  • 艺术特色:《次韵杨鸿渐察判见赠》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县令于是袭汉唐”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认识。
  • 思想内容与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个人责任的认识。赵抃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愿望。
  • 文学地位与影响:在宋代文学中,赵抃的诗歌具有较高的地位。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传颂,成为了研究宋代文人的重要材料。
  1. 写作背景与创作动机
  • 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赵抃担任县令期间,他深感自己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职责重大,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动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表达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 社会影响:赵抃的诗歌不仅在个人层面产生了影响,也在社会层面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歌成为了一种力量,鼓励人们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次韵杨鸿渐察判见赠》是宋代诗人赵抃的代表作品之一,无论是从文学价值、历史意义还是文化传承来看都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赵抃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