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宝冠寺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
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
欲住逢年尽,因吟过夜分。
荡阴当绝顶,一雁未曾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雁荡宝冠寺》是南宋诗人赵师秀游览雁荡山宝冠寺时所撰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雁荡山的自然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背景
  • 赵师秀生活在宋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作在当时受到极大的重视。
  •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南部,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著称,是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宝冠寺则是雁荡山四大名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诗歌内容
  • 首联“冷翠湿人衣,一雁未曾闻”,描绘了寒冷天气中雁湖岗的凄凉景象,以及雁湖岗上芦苇丛生、秋夜鸿雁栖宿的画面。这两句诗以特写手法,将镜头集中在一点,突出主人公的动作,并表现其凭栏而立时由触觉而引起的心灵感受。
  • 颔联“绝顶云深锁,一峰空复孤”,描述了宝冠寺所处的地势,山峰云雾缭绕,显得幽静而深远。
  • 颈联“谁遣寒声彻,惟余夜半钟”,则直接写到了诗人的心灵感受,他感受到的是夜晚寂静中的钟声,以及由此带来的清寒之感。
  • 尾联“荡阴绝纤翳,绝顶一雁未曾闻”进一步强调了雁荡山的幽静,即使是在最高峰上,也听不到任何声音,只有风吹过芦苇的声音,显得更加寂静。
  1. 文学价值
  • 《雁荡宝冠寺》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诗作,它通过对雁荡山环境的细致描绘,成功营造了一种宁静、清冷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雁荡山之中。
  • 赵师秀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得诗歌层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1. 文化意义
  • 《雁荡宝冠寺》不仅展示了雁荡山的自然美,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诗中的“寒声彻”、“夜半钟”等意象,都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 作为一首描写雁荡山景色的诗作,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旅游宣传作用,为后来的游客提供了了解和欣赏雁荡山美景的途径。

《雁荡宝冠寺》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体验的诗作,也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邃思考,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对于后世读者而言,它不仅仅是一篇诗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文化的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