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砌初无菊,空林合有梅。
如何长至后,不见一枝开。
岂是春渝信,端缘旱作灾。
蔬畦与麦垄,满目但黄埃。
至节后犹未见梅疑旱使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节后犹未见梅疑旱使然》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全诗通过对比菊花与梅花的不同命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春旱带来的影响的思考。下面将详细分析该文学作品:
作者介绍:赵蕃,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及深厚的文化素养。赵蕃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其作品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诗词原文:《至节后犹未见梅疑旱使然》原文如下:败砌初无菊,空林合有梅。如何长至后,不见一枝开。岂是春渝信,端缘旱作灾。蔬畦与麦垅,满目但黄埃。
诗意解析:首句“败砌初无菊”描绘了节日之后的景象,原本满是菊花的砖石已被雨水冲刷得干净如新。而“空林合有梅”则意味着在这片寂静的环境中,梅花依然坚韧地绽放着。这种对比强化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特性。接下来的两句“如何长至后,不见一枝开。岂是春渝信,端缘旱作灾”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变化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干旱灾害的担忧。诗人通过对春天变化的观察,引发了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思考。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菊花的凋零和梅花的盛开,突出了梅花的坚韧与美丽。此外,诗句还巧妙地运用了设问和疑问的修辞技巧,使诗歌更具深度和思考性。
历史影响:赵蕃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坚强态度的认可。
《至节后犹未见梅疑旱使然》作为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和自然规律深刻反思的意味。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诗歌发展、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