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徐运使

白社多年井径荒,有孙还复以诗昌。
此怀愿识亦已久,兹日能来岂所望。
萸后菊前霜错落,地长家远客凄凉。
平生知己晦庵老,为我谈公遣座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投徐运使》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一首七言律诗。赵蕃,字昌父,号章泉,宋郑州人,徙居信州玉山,以荫入仕,曾为太和主簿,以诗受知于杨万里,后调辰州司理参军,辨冤狱与郡守力争而罢。其诗歌创作多与友人唱酬,卒谥文节,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

《投徐运使》这首诗作于赵蕃晚年,表达了他对老朋友徐运使的怀念之情。诗中“白社多年井径荒,有孙还复以诗昌”描绘了作者在寂寞冷清的环境中,孙子依然保持着诗歌创作的才华,这反映出诗人对子孙后代的期望与骄傲。诗中的“此怀愿识亦已久,兹日能来岂所望”表达了诗人长时间的愿望,希望徐运使自己能够来访,然而现实并不如人意,只能寄托于诗歌之中。

诗中“萸后菊前霜错落,地长家远客凄凉”,通过秋霜和菊后的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孤独与忧愁,同时也反映了他身处异地时对家乡的思念。

“平生知己晦庵老,为我谈公遣座旁”,诗人在诗中提到了他的老朋友、也是他的知己——晦庵老,暗示了徐运使自己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也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诗的后半部分“为吾谈公遣座旁”透露了徐运使曾经给予诗人很大的帮助和安慰,诗人对此感激不尽。

《投徐运使》不仅是赵蕃对徐运使友情的表达,同时也是对个人经历和心境的反映。赵蕃在诗中展现了自己淡泊名利、注重精神世界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投徐运使》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诗歌,不仅展示了赵蕃的个人情怀,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文化特征。对于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首诗作无疑是了解宋代文人心态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