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饶州赴召

吾君日旰坐延英,寤寐得人成太平。
常恐珍才在空谷,岂容旧德久专城。
颍州便合为丞相,渤海无庸拜水衡。
今代吴公祇公是,自惭名谢洛阳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饶州赴召》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及社会现状。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赵蕃:字昌霖,号章泉,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到的诗歌风格著称于世。赵蕃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1. 诗词原文
  • 吾君日旰坐延英:表达了赵蕃对君王日理万机的敬仰之情。“日旰”形容天色已晚,暗示了君王处理国事的勤勉。“坐延英”则是指君王在延英殿(皇宫中的一处重要会议室)处理国事的情景。
  • 寤寐得人成太平:意味着通过选拔和使用人才,使得国家达到和平与繁荣的状态。
  • 常恐珍才在空谷:表达了赵蕃对人才稀缺的担忧。“空谷”比喻才能被埋没的地方,这里强调了需要有人来发现并培养这些宝贵的人才。
  • 岂容旧德久专城:批评了某些官员因资历或旧关系而长时间占据高位的现象。
  • 颍州便合为丞相:建议颍州地区应该出现一位贤能的宰相,为国家带来治理上的成功和国家的安定。
  • 渤海无庸拜水衡:这句话是对朝廷中一些官员过分依赖宦官的批评,认为他们应避免过于依赖宦官,以免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政治稳定。
  1. 创作背景
  • 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的政治环境:这一时期,宋朝面临外患和内部腐败的双重压力,赵蕃的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状况的看法和忧虑。
  • 个人经历的影响:赵蕃本人也经历了官场的起落,他的诗作往往包含了对官场现实的观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因此这首诗也可能受到了他个人经历的影响。

《送王饶州赴召》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政治风貌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赵蕃深邃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