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京运使赴召二首 其二

一官不恨落羁縻,正谓边头狱讼稀。
但有胶胶还扰扰,略无是是与非非。
诗书旧学浑忘却,梦寐衡祠放得归。
邂逅两台俱趣召,莼鲈于此合知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京運使赴召二首 其二》是宋朝诗人赵蕃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郑州人,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祖父荫入仕,尝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1229)以直秘阁致仕。为南宋文学家,著有《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乾道稿》二卷。其论书重人品学养,推崇清道刚劲的文人尚意书风,对颜真卿、李建中、苏舜钦、苏轼、黄庭坚影响较大。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南浦维舟初拜公,五谿随牒限趋风。
    问途欲假移官见,倾听欢闻召节东。
    不但朝阳徯鸣凤,正思御史昔乘骢。
    我曹意见非黎庶,大庇要令天下同。
  • 翻译
    初次乘船到南浦拜见公侯,五溪跟随公文前往。
    询问道路想要暂时调动官职,倾听欢声听闻召唤东征。
    不但盼望朝阳中的鸾凤,正思考御史昔日的骢马。
    我们的意见不同于普通百姓,希望让天下人都得到庇护。
  1. 作品背景
  • 赵蕃在《送京运使赴召二首 其二》的序中描述了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一官不恨落羁縻,正谓边头狱讼稀。”表达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态度,即使被贬谪也不会怨恨,因为在边疆地区,司法案件稀少,生活相对平静。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政治环境有关,当时的政治斗争激烈,许多官员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贬谪。赵蕃作为一位有政治影响力的诗人,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政治风波。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对文学艺术的热情和追求,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理念。

《送京運使赴召二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也是赵蕃个人情感、政治态度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同时也展现了赵蕃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的责任和担当。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文人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