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朱通判

堆胜题诗尚可怀,异时吴楚渺何哉。
传闻屡作南州佐,政自不妨三径开。
准拟归舟成再见,惊嗟玉树有新摧。
要知盛德亡穷处,连璧光辉看后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朱通判》是宋代诗人赵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歌的详细介绍:

  1. 诗人赵蕃简介
  •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是宋郑州人。在历史上,他以诗名世,与周必大有较多的唱酬之作。他的一生充满学术追求和文学创作的热情,其作品不仅展示了个人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及文人的生活状态。
  1. 诗歌原文
    堆胜题诗尚可怀,异时吴楚渺何哉。
    传闻屡作南州佐,政自不妨三径开。
    准拟归舟成再见,惊嗟玉树有新摧。
    要知盛德亡穷处,连璧光辉看后来。

  2. 主题分析

  • 政治理想与现实落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现实挫折的深刻感悟。通过“异时吴楚渺何哉”一句,赵蕃抒发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未来可能遭遇的困惑和无奈。
  • 个人情感寄托:整首诗透露出诗人对自己过去所作诗篇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未来能够再次与友人相见的期盼和憧憬。这种情感贯穿始终,使得诗歌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
  • 文化传承意义:作为一位深受朱熹影响的人物,赵蕃的诗作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价值的尊重。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展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历史责任感。

《挽朱通判》不仅是赵蕃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真实写照,也是宋代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次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深入地领会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