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 刘通判 其二

阴伏阳升直泰辰,当年犹想降庚寅。
泰山北斗人皆仰,和气春风德有邻。
会即吹嘘九天上,岂徒风月五溪滨。
不惟相国同年契,更有齐年相国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呈刘通判 其二》是一首宋代文学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赵蕃:字昌父,号平园,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陆游、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三大家”,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生平经历:赵蕃的一生经历了南宋初期的政治变迁和文人墨客的活动高峰期。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思想情感,因此,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1. 作品原文及注释
  • 诗句原文:阴伏阳升直泰辰,当年犹想降庚寅。泰山北斗人皆仰,和气春风德有邻。会即吹嘘九天上,岂徒风月五溪滨。不惟相国同年契,更有齐年相国人。
  • 诗意解释: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刘通判的赞赏和祝愿。诗中用“阴伏阳升”比喻人的才能和品德得到认可,“和气春风”象征恩泽和煦、人际关系和谐。整首诗歌充满了对友情和才学的珍视之情。
  1. 文学特点
  • 意境描绘:此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如“阴伏阳升”、“和气春风”)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的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慰藉。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赞美,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敬意和祝福,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高尚的品德追求。
  • 艺术手法: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可读性。

《呈刘通判 其二》是一幅反映南宋时期社会风貌和文人精神面貌的画卷,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