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书斋梅

忆昨看梅恨不早,而今顾索晚方开。
朝来已作二月暖,花事应怜老境催。
防护可加人漫巧,飘零未免句空哀。
夜深耿耿欲忘寐,明日更忧风雨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书斋梅》是宋代诗人赵蕃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的原文、注释、背景以及赏析进行详细分析:

  1. 原文
  • 忆昨看梅恨不早:回忆起当初看到梅树时,感到可惜自己来得太晚。
  • 而今顾索晚方开:现在只能等待,期待梅树在晚春时分开放。
  • 朝来已作二月暖:早晨醒来的时候,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 花事应怜老境催:花开之事令人怜惜,毕竟年纪大了。
  • 防护可加人漫巧:防护措施虽然可以增加,但自然之力不可违抗。
  • 飘零未免句空哀:即使如此,仍然难免有些伤感。
  • 夜深耿耿欲忘寐:夜晚深沉,思念之情难以入睡。
  • 明日更忧风雨来:担心明天会有风雨到来。
  1. 注释
  • 这首诗共有八行,每行的字数相同,构成了整齐的格律。
  • “防护可加人漫巧”中的“防护”指的是人为的防御措施,而“人漫巧”则表达了作者对人力所能及之事的无奈感。
  • “念昔年曾识梅”中,“念昔年”指的是回忆过去的岁月,“曾识梅”则表明了与梅花有过一段美好的记忆。
  • “今虽迟暮犹堪赏”中的“迟暮”指的是衰老,“堪赏”则表达了尽管年岁已高,但仍值得欣赏梅花。
  • “护持须待腊前梅”中的“护持”意味着保护,而“须待腊前梅”则表达了对于梅花开放的期待。
  • “莫言天公偏不利”中的“莫言”表示不要这么说,“天公”指的是自然界,“偏不利”则表达了对于自然的敬畏。
  1. 创作背景
  •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郑州人,徙居信州玉山。赵蕃以荫入仕,为太和主簿,因诗受知于杨万里。调辰州司理参军,为辨冤狱与郡守力争,因罢。理宗即位,以为太社令、直秘阁召,皆辞不拜。诏予祠,依前直秘阁致仕,初受学于刘清之,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喜作诗,与周必大唱酬颇多。卒谥文节。
  • 赵蕃的一生可谓充满了曲折与变迁,他的诗歌作品往往透露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 《咏书斋梅》可能是在赵蕃晚年时期所作,那时他可能已经经历了不少世事沉浮,但对梅花仍抱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1. 赏析
  • 《咏书斋梅》是一首情感细腻且充满哲思的诗歌。它通过描绘梅花的生长过程,传达了作者对生命、时间流逝以及自然之美的感悟。
  • 诗中“防护可加人漫巧,飘零未免句空哀”,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即使有再多的防护措施也无法阻挡岁月的流转,而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都让人感到某种程度的空虚和悲伤。
  • 整首诗歌通过对梅花生长过程中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对梅花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和自然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

《咏书斋梅》不仅是一首描写梅花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哲理的作品。它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时间的流逝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