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道中 其二

烟雨蒙蒙鸡犬声,道长人寂掩柴荆。
漫山桃李浑无数,归近何妨细作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常山道中二首》是唐代诗人赵蕃的一首诗,其中第二首为《常山道中二首 其二》。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赵蕃,字昌父,一字时父,号介庵。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诗歌原文
    晨征阴雾合,晚泊霁光新。闻鼓初非社,逢耕政及春。嗟余寄径客,羡尔受廛人。有债成诗瘦,无钱罢饮醇。

  2. 诗歌翻译
    清晨出行时,浓雾弥漫,傍晚停靠时,阳光照耀着水面。听到远处传来的鼓声时并非庆祝节日,而是农忙时节的耕作活动。我像一位寄居在乡间的游子,而你们却是享有俸禄的官员。由于债务缠身,我的诗歌都变得消瘦起来;没有钱买酒,只好喝清淡的水了。

  3. 诗歌赏析

  • 情景交融:诗中通过描写晨雾、夕阳、鼓声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紧张的氛围。同时,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描绘,展现了社会的繁荣与民生的艰辛。
  • 寓情于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景物之中,使得整首诗既有丰富的画面感,又有深远的情感内涵。
  • 语言简练:诗的语言简洁明快,用词朴实无华,但却能深刻地表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1. 写作背景
  • 《常山道中二首 其二》的创作背景是在宋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生活困苦。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以及对人民的同情。

《常山道中二首 其二》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深邃思考。这首诗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