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其二

水鸟飞鸣自往还,苍然暝色暗林峦。
离家又见磨镰月,九月谁怜絺绤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夜》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咏月的意象,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具体介绍如下:

  1. 诗歌原文
  •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此句描述了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四海皆同庆中秋,但实际上,千里之外可能正经历着风雨交加的困境。
  •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世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醒读者即使在看似相同的情境下,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现实情况。
  1. 主题思想
  • 反映现实:李峤通过描写中秋夜晚的月亮,反映了世间万象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 寓意深刻: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一种隐喻和反思。通过观察同一景象的不同结果,表达了对事物本质差异的深刻认识。
  1. 艺术特点
  • 简洁明快:整首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通过对明月与风雨两种截然不同景象的对比,巧妙地传达了作者的思想。
  • 象征手法:月光作为自然界中恒定而美好的存在,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的象征意义,代表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不同环境下人们的情感体验。
  1. 文化价值
  • 历史传承:《月夜》作为唐代诗歌的一部分,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启示作用:在今天,这首诗依然具有启发思考的作用。它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多样性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不完美。

《月夜》不仅是唐代文人李峤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的体现,也是一首富有哲理和启示性的文学作品。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到生活中各种境遇的多样性,以及如何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