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如蜗牛庐,气若炊饭甑。
身无六尺长,当午意已病。
今朝忽破颜,夥此佛宇盛。
长廊引雄风,爽气回秋令。
老僧喜客来,簟竹铺绿净。
书生苦易足,妙兴发觞咏。
枯棋响雷雹,新唱杂雅郑。
放怀百念空,纵饮双瓶罄。
我衰本蒹葭,玉树纷照映。
忽惊涉瀛洲,骤喜陪鹤乘。
日昳尚踌躇,欲去不忍径。
归来掩关卧,汗雨复流胫。
赐沐幸许休,命驾何妨更。
五月十八日陪同舍诸友游慈云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月十八日陪同舍诸友游慈云寺’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五月初八这天与几位朋友一同游览慈恩寺的情景。
我们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时间背景:五月十八日,这个日期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纪念日,或者是某位文人的生辰等。
活动内容:诗中提到“陪同舍诸友游慈云寺”,这意味着杜甫与其他几位友人一起去了慈恩寺游玩。这里的“舍诸友”可能是朋友们的意思,表明这是一个多人的活动。
地点:慈云寺是此次游览的目的地,位于当时的长安城附近。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它主要表达了作者与朋友们共同出游时的愉悦心情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敬仰。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艺术手法: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细腻的观察和描绘,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诗句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能深入人心,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情感表达:诗中的“慈云寺”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象征。杜甫通过对寺庙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于宗教的敬仰和内心的平静。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友情和宗教信仰。通过与朋友一起游览寺庙的经历,杜甫展示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五月十八日陪同舍诸友游慈云寺’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文学成就。